在高溫炙烤的夏季,中暑與熱射病成為威脅健康的兩大“隱形殺手”。盡管二者均與高溫暴露相關,但在癥狀嚴重性、病理機制及應對策略上存在本質差異。本文將從科學角度解析兩者的防范與救治措施,幫助公眾精準識別風險,采取有效行動。
一、核心區(qū)別:從“預警信號”到“生命危機”
中暑是高溫環(huán)境下體溫調節(jié)失衡的早期表現(xiàn),屬于輕癥范疇。典型癥狀包括頭暈、頭痛、多汗、乏力,體溫可能輕度升高(38℃左右)。若及時脫離高溫環(huán)境并補水,癥狀通常可在1小時內緩解。
熱射病則是中暑的“終極形態(tài)”,屬于重癥范疇。其核心特征是體溫急劇升高至40℃以上,伴隨意識模糊、抽搐、無汗等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癥狀。此時,人體散熱機制完全失效,多器官(如腦、肝、腎)可能因高溫損傷而衰竭,死亡率高達50%-70%。
二、防范措施:分層防御,精準阻斷風險
1.中暑的預防策略
?環(huán)境管理:避免在10:00-16:00高溫時段外出,若必須外出,選擇樹蔭、商場等陰涼區(qū)域活動。
?科學補水:每15-20分鐘飲用200ml含電解質的水(如淡鹽水、運動飲料),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導致水中毒。
?著裝規(guī)范:穿戴UPF50+防曬衣物、寬檐遮陽帽及太陽鏡,減少紫外線直射。
?高危人群保護:兒童、老人、慢性病患者需每小時檢查體溫,使用便攜式風扇輔助散熱。
2.熱射病的預防升級
?熱適應訓練:長期在高溫環(huán)境工作者需進行7-14天漸進式熱適應訓練,每日暴露時間從30分鐘逐步增至2小時。
?實時監(jiān)測:使用智能手環(huán)監(jiān)測核心體溫,當體溫超過38.5℃時立即停止活動。
?藥物預防:戶外工作者可遵醫(yī)囑服用藿香正氣水等中成藥,降低熱射病發(fā)生風險。
?應急物資儲備:工作場所需配備冰袋、降溫毯、急救藥品箱,確保10分鐘內可實施緊急降溫。
三、救治措施:黃金30分鐘,分秒必爭
1.中暑的現(xiàn)場處理
?立即降溫:將患者轉移至陰涼處,脫去多余衣物,用20-25℃溫水擦拭全身(避免使用冰水導致血管收縮)。
?補充電解質:清醒患者可飲用含鈉飲料(如寶礦力水特),每15分鐘補充100-200ml。
?物理輔助:用濕毛巾包裹頸部、腋窩、腹股溝等大血管處,加速散熱。
?觀察指標:若30分鐘內體溫降至38℃以下且癥狀緩解,可繼續(xù)觀察;否則需送醫(yī)。
2.熱射病的急救規(guī)范
?緊急降溫:
?體外降溫:用冰水浸透的床單包裹患者全身,或持續(xù)用冰水噴淋頭部、軀干。
?體內降溫:對無嘔吐患者,可口服4℃冰鹽水(每次200ml,間隔10分鐘);對意識障礙者,需立即進行胃灌洗或直腸灌注冰鹽水。
?藥物干預:
?抽搐患者:靜脈注射地西泮5-10mg,控制肌肉痙攣。
?腦水腫患者:20%甘露醇250ml快速靜滴,降低顱內壓。
?生命支持:
?保持呼吸道通暢,必要時氣管插管。
?持續(xù)監(jiān)測心電圖、血氧飽和度,預防心律失常。
?轉運標準:凡核心體溫≥40℃、意識障礙或抽搐持續(xù)5分鐘以上者,需立即呼叫急救車并持續(xù)降溫至送醫(yī)。
四、關鍵誤區(qū)警示
?誤區(qū)1:中暑后喝藿香正氣水可替代補水。
真相:藿香正氣水含酒精,可能加重脫水,需先補水再服藥。
?誤區(qū)2:熱射病患者可用酒精擦拭降溫。
真相:酒精可能導致皮膚血管收縮,反而阻礙散熱,應使用冰水或涼水。
?誤區(qū)3:熱射病康復后無后遺癥。
真相:約30%幸存者存在長期認知障礙、運動功能障礙,需持續(xù)康復治療。
五、科學防范,分級應對
中暑與熱射病的防范需遵循“預防-監(jiān)測-干預”三級體系:日常通過環(huán)境管理、科學補水預防中暑;中暑階段通過快速降溫、電解質補充阻斷病情進展;熱射病階段則需啟動緊急醫(yī)療程序,爭分奪秒挽救生命。記住,每一度的體溫升高,都可能成為生死分界線——對高溫保持敬畏,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。